今年以来,武汉市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上级社、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开展为农服务综合能力升级行动,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突出企业基层,多点发力综合改革,推动全市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
农资保供稳价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完成农资储备任务,有效推进绿色农资升级,并实现农资集采全市覆盖。高效组织优质化肥5.88万吨,完成4万吨市级化肥储备任务,实现农民节本约350元/吨,保障全市春耕供应“量足、价稳、不断档”;与新洋丰等龙头企业合作研发配方肥,完成典型田块土壤检测,探索打造“合作研发—测土配肥—培训推广—应用落地”全链条服务模式和绿色化转型样板;构建四级农资集采集配联动网络,武汉供销农资市场份额占全市80%,1-9月农资集采7.33万吨,省市业务量同比增长69%。
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持续拓展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模式。市区合资模式带动6个基层社,共建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体系,有效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助力“撂荒地变致富田”。1-9月全市供销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278.8万亩次,完成全年目标99.6%;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蔡甸智能无人机运管中心建成投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科技化、智能化加速转型;黄陂区社探索“供销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建成500亩水果冬瓜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销售直链盒马、山姆等线上平台,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612元;2025年武汉供销系统承接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9.15万亩,项目总金额765万元,同比上年度增长27.5%。
供应链体系加速完善。贯彻落实省政府建设新型供销服务体系的工作部署,创新提出打造“一网四链”实施路径,确保省市战略同频共振、协同增效。一是“农资链”取得新突破,按照集采集配、分级储备、四级联动、让利于农模式运作,供销农资服务覆盖全市新城区,帮助农民节本增收;二是“农产品链”贯通全流程,打造“江城百臻”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供应链平台,强化资源整合,成为引领全市农业提质增效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三是“再生资源链”构建新格局,创新实施“双平台”发展战略,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平台价值发现功能持续增强,平台再生资源年交易量达2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入驻回收站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数据驱动、全链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四是“冷链”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山绿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园区冷储库容45万立方米,年商品周转额达300亿元。
基层社改造建设扎实推进。多渠道推进基层社改造,实现区社一体化管理,夯实乡村振兴供销支撑。一是“千县千社”稳步实施,全市 5 个示范社建设中,蔡甸永安街供销社提前完成,以“县基一体化”管理、全链条服务及市场化改革,形成闭环服务模式,为基层社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二是“县基一体化”管理实现全市覆盖,蔡甸区社“一个中心”达标,江夏、黄陂等5个区社全部实现一体化管理,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三是“两个到户”有效落实,各区社转型运营模式,蔡甸区基层社服务功能恢复率 100%,新洲区村级社农户入社率达 70%。四是龙头带动成效明显,推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模式,武汉供销集团提取税后利润设立乡村振兴基金,2024年拿出105万元支持新建73个乡村振兴服务站,激发基层社经营服务活力。
社有企业改革纵深推进。完善社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聘任机制,优化薪酬结构,突出市场导向,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全省率先出台机关、企业两级权责清单,同步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和末位退出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社企改革“武汉样板”;二是健全社有资产管理机制,以规范性治理、市场化运营为原则,推动武汉市社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明确社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警示社有企业杜绝违规投资经营行为,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和提示函机制,强化监事会监督和审计监督协同,不断提升社有企业治理效能。
下一步,武汉市供销社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主责主业,以“一网四链”为抓手,深化基层社“县基一体化”,推动社企与农户利益联结,强化农资保供与农服创新,当好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纽带,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供销力量。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